剖析困扰邮市的“陷阱”和骗术(7)

来源:湖南收藏网原创  作者:卢伯雄  时间:2013-06-01

  1943 年,集邮家钟笑炉在《国粹邮刊》上发表的《谈邮票的化学变色》一文中,曾谈到:“化学的变化无穷,断非少数人所能办到,非公开讨论共同研究不可。有位朋友却警告我说,你别将这种变色的方法公开了,以免给坏人学了去用变色票骗人。我却坚持认为,化学变色是人人都能实验的事,公开了使得人人皆知,坏人学了也无法施其技。所以权其轻重,化学变色一事应公开,而不应守秘。”为了提高辨伪能力,寻找有效对策,钟笑炉专门对化学变化进行研究,并将试验结果公之于众,这种见解和作法无论在过去和现在,都是非常明智的。
  还有-位老集邮家应幼梅,也是一位钻研邮票辨伪的有心人。1946 年,为了揭穿各种化学变造邮票的伎俩,他选用了200 多种近期邮票和三种化学药品进行化学处理试验。其中的酒精是有机溶剂,稀盐酸是酸性,氢氧化钠是碱性的。另外,还使用了清洗油迹而不使邮票变色的二甲苯和用来涂在票面遮盖不需化学处理部分的石蜡等。为了试验每种试剂对各种版次、颜色邮票的反应效果,应幼梅有时把一种邮票用两种药品来处理,在大量反复的对比试验时,他逐一作了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从而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邮票人工化学变色规律。他将自己的实验分析结果写成一篇《实验室里的变体》,发表于《近代邮刊》第1 卷第7期上。该文如同一篇严肃正规的化学试验报告,是集邮研究向基础领域深层次发展的成功实践,对辨伪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位老前辈这种勇于开拓的科学精神,得到了后世的继承和发扬。如解放后出现影响较大的1953年灰色军邮,1957年的橙色8分“武汉长江大桥”等“错色”邮票,都是经过集邮界按上述方式试验后得出结论,在集邮界给予了公开否定。特别是现代集邮家常志廉(陕西西安人,1918 年—199l 年),1982年收集到一枚蓝色的普12“延安宝塔山图”2 角信销邮票。经查阅各种资料,得知这种邮票应为暗绿色,根本没有蓝色的。它究竟是什么原因变蓝的呢,为揭开此谜,常志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研究。他回忆起前几年,西安市的一些邮局为了防止给用户贴票使用的浆糊变质,都在里面加了少量的烧碱。是否是这种含有碱性的浆糊受潮引起了邮票变色?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常志廉备好碱水,把一枚暗绿色邮票放人浸泡,10 分钟后,颜色果然由绿变蓝。他由此断定,这枚“错色”票是自然的化学变化造成的。为了防止集邮者误作变体票收集,他将这些情况写成《一枚变色票的由来》,发表在《陕西集邮》1984年第1期上。几代集邮家的辛勤探索,终于使集邮界积累了大量的有关化学变色资料,使我们能够掌握“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有力武器。

点击: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