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困扰邮市的“陷阱”和骗术(6)

来源:湖南收藏网原创  作者:卢伯雄  时间:2013-06-01

  另外,还有-些邮票存在自然褪色的情况。如1885 年发行的“小龙”邮票,是由上海海关造册处印刷的,纸质白色有太极图水印,是中国带水印的首套邮票。但是,“小龙”邮票纸面有粉质,因而票面不能浸水。一浸水,邮票的颜色就明显褪变,有时甚至连邮票图案都变得模糊不清。象套票中的1 分“小龙”见水后,原来的绿色就变成了灰蓝色。19 世纪80 年代,使用易褪色油墨印制邮票的国家为数不少。这种邮票一入水,上面的油墨就会消失,使邮票图案不复存在。当时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防止有人去掉邮票上的邮戳后,再次使用。因这项措施不利于收集信销票的集邮者,给集邮带来了极大的麻烦。20 世纪后,各国基本上都不再这样做了。还有是受外界的影响,使邮票刷色产生物质化学反应。由于印刷邮票的油墨多半是化学颜料,印成的邮票会同外界不同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导致褪色。其中最大的威胁是来自于与酸性、碱性物质的接触。例如,浸泡邮票使用的水不纯净会引起变色。把邮票放人肥皂水中洗涤,则更容易引起邮票变色或褪色,因为肥皂是碱性的。有些胶水酸性重,有些化学浆糊碱性大,用来粘贴邮票后,都会透过邮票纸同油墨发生反应,引起变色。甚至空气中的酸、碱、乙醇分子浓度超过了油墨规定的技术指标,也会引起邮票的褪色。特别在农村,环境中有较多的农药气味,或在城乡化工厂附近的家中,存放的邮票都会受到这种物质的侵害,造成累积性的化学反应。邮票的保存很娇气,它不仅怕酸、怕碱,还怕热、怕湿,气候变化也会引起邮票缓慢地褪色。邮票还最怕强光照射,如果把邮票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或被强光源直接照射,邮票也会迅速褪色。
   邮票发生变色或褪色,从客观上讲,油墨质量和外界环境是两个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前者是印刷厂造成的,是先天性的,后者是收藏者造成的,是偶然性的(因为这属于知识性或技术性失误造成的,并非出于收藏者本来愿望)。如何判断是哪一种因素造成了邮票变色或褪色呢?一般来说,如果大多数邮票上的某种颜色普遍地起变化,可以肯定是由于油墨不好所致。如果只是个别邮票上的某种颜色发生变化,那主要是外界环境造成的。就外界环境对邮票变色(褪色)的影响而言,上面介绍的都属于自然影响因素。此外,还有一种影响因素,必须另当别论,因为它属于人为的外界影响——化学变造,即故意把邮票放入化学药品溶液中浸泡,或置于阳光下暴晒,使之改变颜色。通过人为化学处理导致邮票变色(褪色),其目的是为了用于欺骗。
  早在本世纪20 年代初,国内即出现许多由在华外国人制作的各种变色邮票。由于当时集邮者人数不多,邮识尚浅,国内也缺乏指导性的邮票目录和邮刊,人们无法识别判断其真伪,使这类变造品被当作珍罕品流传。不但许多集邮家上当受骗,连国际权威的《吉尼斯世界邮票目录》中,也收录进了一些伪造的“作品”。如1923 年,经过集邮家们的认真研究和试验,发现《吉尼斯世界邮票目录》中第148 号中国清代蟠龙日本石印版4 分橄绿色邮票是赝品。原来,此票是用蟠龙4 分棕色邮票经阳光暴晒后变造的。为了使吉尼斯相信这个结论,当年外籍邮商施开甲,还专门作了一个试验,将一枚蟠龙4 分棕色邮票,用纸盖住半边后置于阳光下暴晒,结果这枚票上一半是橄绿色,一半仍是棕色。吉尼斯接到这枚票后,完全信服了这观点,在新版目录中取消了这枚赝品。

点击: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