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三币”上鲜为人知的人和事轶闻

来源:湖南收藏网  作者:卢伯雄  时间:2013-12-14

图1陈达邦与妹妹陈琮英

人物:陈达邦(1900-1966)湖南长沙县人,抗联革命烈士赵一曼的丈夫,任弼时夫人陈琮英的胞兄,黄埔军校第六期学生,中共党员,莫斯科中国“共大”毕业。1958年7月5日第78次国务院全体会议任命为国务院参事。1966年“文革”中被迫害致死。1979年3月1日,国务院为陈达邦平反昭雪,并在八宝山公墓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注:“苏三币”指第二套人民币中的3、5、10元券,这3张面额的鈔票,当时处于新中国刚成立,印制设备条件差,故将3元以上面额的委托苏联代印,陈达邦是国家委任的全权代表,赴苏联自始自终参入代印事务。)






 
陈达邦,1900年生于湖南长沙县一书香门第,青少年时代在长沙求学。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在湖南中共党组织的帮助下,陈达邦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并在1927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中共党组织决定派陈达邦等一批革命意志坚定的青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
陈达邦凭“黄埔”的学历,走上了赴莫斯科求学的人生旅历,在莫斯科有幸与四川省宜宾县的赵一曼(赵一曼的实名为李坤泰,在宜宾读书时的用名是李淑宁,在报刊发表文章时用的笔名为李一超,赵一曼是她在东北抗联时的化名)相识、相恋、结合在莫斯科。赵一曼回国后,陈达邦继续在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中山大学解散,陈达邦留苏任莫斯科外国出版社中国印刷部主任,负责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印刷业务。1935年,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后的吴玉章,去巴黎加强《救国日报》工作。为提高印刷质量,吴玉章通过中国代表团调陈达邦到巴黎主持印刷业务并任《救国日报》印刷部主任兼印刷厂厂长,陈达邦懂法语、对印刷业务娴熟,很快与巴黎印刷界朋友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在巴黎印刷界朋友的帮助下陈达邦克服重重困难,确保了《救国日报》的印刷质量,其业务能力被吴玉章器重。

赵一曼半身像


 
1938年2月,共产国际中国部为进一步扩大抗日宣传,决定将《救国日报》迁至美国印刷,派吴玉章回国准备,命陈达邦在巴黎待命。在待命期间,陈达邦靠手艺以经营印刷业营生。后来,得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已陆续撤离,陈达邦于1942年从巴黎回到中国。陈达邦的五哥陈岳云,早年在长沙开办纸印公司,北伐开始后迁武汉。抗日战争爆发后武汉沦陷,陈岳云的纸印公司迁国民政府陪都重庆,更名“中国印刷厂”。陈岳云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优势,在重庆印刷界颇有影响。陈达邦回国后辗转来到重庆,在原有条件下采用在苏联、法国学到的新技术、大大提高了印刷速度和质量,“中国印刷厂”的客户日益增多,业务不断扩大,使陈氏兄弟的印刷名声播散海内。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吴玉章联名向中国人民银行长长南汉宸推荐陈达邦。经批准,陈达邦调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印刷局,任综合科科长,负责人民币印刷工作。陈达邦调入中国人民银行后,货币改革工作正在展开。1950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向中央人民政府上报了第二套人民币改版方案。根据中央对改版人民币的决策,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增设国外业务局印刷处。陈达邦由印刷局综合科科长升任国外业务局印刷处处长,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国外业务局专门委员(全权代表)赴苏联处理代印人民币的事务。

点击: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