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收藏成功制胜七招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admin  时间:2012-11-03

 1、从初玩到瞎玩几年,撞的“皮青脸肿”和被骗的“七零八落”之后幡然醒悟(脱离“国宝”思维体系),然后踏踏实实的重头学习,开始请教正经圈子里老师,务实的收集到代的大量标本残器,深度对比和考察相关的馆藏器(有条件最好上手研究),拜访考察行里资深收藏人士的相关藏品,反复研究各类层级的高仿和作旧方法。至少能坚持两三年以上,训练到眼力和心智基本过关。这也算是向成功的道路上迈进一大步。
 
  2、有些人因受条件的限制或者从纯粹文化休闲的角度考量,从玩瓷片中找到快乐,并乐此不疲,一生收集大量各类高端残缺标本,有的成为多个门类的系列。为古陶瓷拾遗补缺作出自己的贡献。有的由此出版各类标本的著作,供别人参考和借鉴。这也是一种成功。
 
  3、有些人把多年收集的标本只当做学习的老师,以标本、馆藏、高仿的综合掌握中,再转换思维体系,并有选择的玩不是大价但很开门半残器和整修器。由小到大,由简到难,由残到整的逐步转换整器概念。同时训练压制的膨胀欲望到理性思维,熟练掌握各个阶段的一二线价格和市场价格套路。下手一定难度的整器不再盲目打眼,并能准确“看死”目标物而有魄力下手拿货,在各种环境中出现的大小整器中淘进让出,使得自己的“眼力”和“魄力”基本对等。跨过收藏入门的“门槛”,算是一种初级的成功。
 
  4、具备一定眼力,闯荡各个渠道(合法),建立一定的人脉关系,敢于拿下高级的开门行货,并在“需要”的情况下成功的让出去(以藏养藏,逐渐积累财富阶段,为碰到真正收藏的精品做准备),确立今后的收藏门类目标,并实施计划(能承受、最有兴趣、最专长、最能体现自身价值的藏品门类),为了一个目标而竭尽全力达到一定的收藏规模(最好专项收藏)。这也算是基本上成功了。
 
  5、如果有精力就跨项开辟新的收藏门类,如果坚持专门搞原有的一两个专项收藏,就可以开始梳理拥有的系列收藏品,去粗留精,补缺拾珍,定级建档。有条件的,建立会所雅集或者博物馆,把收藏成果展示给社会,并要获得正经行圈里普遍认可和社会的好评。这就算真正的成功了。
 
  6、如果不想建立博物馆,把一生心血换来的精藏捐献给国家或者交由基金机构去管理(很多大藏家的结局是:收藏容易守藏难,解决身后事也很重要),也是不错的选择,广泛进行国际间交流和访问,开始总结编写研究成果或者撰写回忆录,享受“眼前无宝而心中有道”的四海云游雅士之生活,真可谓功成名就,名垂青史,这就是收藏家的大成功。
 
  7、也有人认为“过手”就是成功。比如一些资深行家(资深经纪人),一边为别人成就了收藏梦想,一边享受着“无物有我”的财富精神快感。从“文物艺术品收藏”的本质(文化实物精神)来讲,很多人是有些保留意见的,但从“文物艺术品收藏”的整个大体系来讲,是有“诸葛亮成就刘备之蜀国伟业”的大思维。毕竟这些在血腥江湖上摸爬滚打、练就一身独到武功的资深大行家,是收藏领域非常难得的人才,如果通过他们的“眼力”和“心智”,为拥有一定财富、热衷文化事业并积极投身文物艺术品的企业家们收藏一定级别和一定规模的精品,也是间接的保护了文物古玩艺术品,否则这些高品级的文物艺术品有可能就会流失到国外。从这一角度来讲,也是一种成功。但就怕一些以逐利为目的行家,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与拍企合谋,坑害不懂行的一些企业家,让他们对此望而生畏。要知道,没有企业家参与的文物艺术品收藏事业,是没有规模和质量的,更谈不上保护和良性传承。因为没有企业家持续的资本供给,哪能做成国外企业家拥有高品级的“私人博物馆”和“美术馆”呢?所以。资深行家和国内企业家的良性、真诚之合作,是我们明天拥有国际著名“私人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希望。
 
  总之,收藏成功是不断历练和不断成熟渐进过程,藏家不可能藏尽所有,大收藏有大的成功,小收藏有小的成功,单一收藏门类有单一的成功,综合收藏有综合规模的成功。小中见大,百粗不如一精,百精不如一珍。收藏的成功不是你规模有多大,博物馆有多气派,关键是收藏品的品级和珍稀的程度有多高。用刘刘禹锡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来形容高层次的收藏最恰当不过了。收藏文物古玩,不但要体现它们的品相和珍稀度,关键还要具备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单纯的投资性质的收藏,虽然一些举拍回来的天价藏品很能吸引眼球,但从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标准来检验,充其量不过是资本市场上牟利的一个“工具”而已,与实际价值相差甚远。拥有许多这样的“天价国宝”并不能证明就是成功的收藏,说不好还是“烫手的山芋”和即将“刺破的气球”。所以古代文物艺术品的收藏或者投资性质的“收藏”,在确保真、精、稀的前提下,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的具备是衡量是否收藏(投资)成功的标准。 

点击: 次  

<